学车报名方式
合作驾校
手自一体车采用的是手自一体变速器,同“手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无级变速器”一样,是汽车的一种变速方式。
对于大多数新手来说,“手动挡”、“自动挡”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二者也有着各自的特点:手动挡(MT)驾驶的时候可自由调节挡位及转速,完全由自己控制,驾驶起来有种畅快的感觉,运动感十足,富有驾驶乐趣,而且还很省油,不过需要相当的驾驶技巧,但假如碰到堵车那就另当别论了;自动挡(AT)相对于手动挡来说则更为简单一些,它能够根据路面状况自动变速变矩,对于那些不习惯换挡的驾驶者来说,自动挡的出现简直就是他们的音,没有了令人手慌脚乱的换挡操作,也能很好的缓解驾驶疲劳。
最早出现的手自一体车是1990年保时捷公司生产的911 Carrera2车型,该车型搭配的Tiptronic顺序升降挡系统则是最早出现的手自一体变速器。它的出现,不仅在操作上给予驾驶者更大的自由度可以自由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挡位和换挡时机,而且将手动挡的驾驶乐趣和自动挡的方便舒适完美融和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驾驶乐趣。
对于手自一体车、自动挡、手动挡三者之间的区别,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手动挡就是要通过离合换档,自动挡则不需要离合器而改由电脑控制换档,手自一体实际上也是由电脑控制,但手自一体换到手动档后只有单纯的上推加档下推减档,而且不用离合,其实就是把自动档车电脑控制加减档改为手动,但其实还是自动档的原理。
手自一体车怎么开之驾驶技巧
通过上面的简单介绍,相信大家对于什么是手自一体车、什么是手自一体变速器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驾校联系驾驶的都是手动挡的汽车,那大家不禁会问手自一体车怎么开?相对于手动挡的汽车驾驶的时候又需要哪些注意的地方呢?小编就为大家汇总了一些简单的手自一体车怎么开的小技巧。
以FOCUS手自一体变速器为例,共有P、R、N、D四个档位,其中P表示停车,R倒车,N空挡,D前进:
一、倒车;1.脚踩刹车,同时压下变速杆上的电子换挡按钮,将挡位移至R挡;2.松开手刹,慢慢抬起脚刹;3.如在平地,车会自动后移;如在陡坡,需稍加油门倒车。
二、前(直)行:1.钥匙拨到||位置不启动,将变速杆移到N挡位,等仅剩4个仪表灯亮时(车辆自检完毕),脚踩刹车,然后启动发动机;2.脚踩刹车,同时压下变速杆上的电子换挡按钮,将挡位移至D挡,松开手刹,慢慢抬起脚刹;3.车会自动前移,再加油门前行即可;4.将变速杆由D移至M位置,有4个手动挡位选择(旅程电脑显示),压下换挡按钮,后拉升挡,前推降挡(速度放慢后它会自动降挡);5.注意手动挡大多适用于爬坡及沙/雨/雪等不好的路面,以增加扭力。
三、停车:1.脚踩刹车,直至车辆停稳后,将变速杆移至N挡,然后拉起手刹,再将变速杆移到P挡,熄火;2.暂时停车,可移至N挡,不熄火,然后拉起手刹等候;3.遇到红灯时,若时间在10秒以下,脚踩刹车等候即可;若时间超过10秒,脚踩刹车,需将变速杆移至N挡;时间较长时,也可拉起手刹等候,以保护变速装置。
下表是有关手自一体车怎么开的一些基础知识,表中详细列举了手自一体变速器的档位、基本功能、操作要领、操作注意事项等问题。
代号 档位名称 基本功能 操作要领注意 操作注意事项 P(Parking) 停车档 用于停车和起动发动 机 退出P挡时,必须踩下制动踏板。 车辆一定要 在完全停止时才可使用P挡,要不然自动变速器的机械部分会受到损坏。另外,自动变速轿车上装置空挡启动开关,使得汽车只能在“P”或“N”挡才能启动发动机,以避免在其他挡位上误启动时使汽车突然前窜。 R(Reverse) 倒车档 用于倒车 应在车辆停止,发动机怠速状态时选择此档。 当车辆尚未完全停定时,绝对不可以强行转至“R”挡,否则变速器会受到严重损坏。 N(Neutral) 空档 用于起动发动机和暂时停车 停车时手刹必须拉紧。行车时不能使用N档,下波禁用N档。 被拖车时要入N档。 D 前进档 自动换档模式下向前行车 开车不想变化就D档进行“到底”吧。 M 手动档 手动换档模式 M+是升挡,M-是降挡。可以在任何时候和速度情况下在D挡和M挡之间转换 使用手动档有增速或限速的意义。 S(sport) 运动模式 更高转速升挡 适用弯道多、山地、超车等今天的手自一体车怎么开就先为大家介绍这么多内容,当然,手自一体/自动挡的车辆驾驶技巧远不止这么些,大家可以通过与车友交流以及实际驾驶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驾驶技巧,罗马非一日建成,希望今天的文章对那些想要知道手自一体车怎么开、如何开好手自一体车的朋友们会有所帮助
文章来源:石家庄学车网 http://www.0311xc.net
【温馨提示】:
石家庄学车网分享最实用的学车心得,汇聚最全面的石家庄驾校学车信息,帮您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驾校。
更多的石家庄驾校学车:http://www.0311xc.net
我们会为您推荐最适合的驾校,让您选的明白,学的舒心!
团报咨询QQ:1599765256 报名热线:0311-80801909
随机阅读
前面并排两辆车,中间多少空间足够通过?
高速上爆胎后,该如何操作?
十字路口遇红灯,如何刹车?
刚领的驾照,想要试试手,在地下车库里直接撞上了墙,出了人命。前些天,杭州一位女司机的死,给不少人提了个醒:考出了驾照,未必真懂开车。据说,这位女司机在学车期间学得很好,考试都是一次性通过的。可是那天当车子冲向下坡的时候,她慌乱得连刹车都踩不了。
你有驾照,可是你真的会开车吗?你在驾校里学车,开车时该用的知识,你真的都学到了吗?就连教练们都承认,驾校里学的大多是应试内容,真正上了路,要学的还有很多。你的驾驶知识需要查缺补漏,所以,我们请来黄龙驾校的朱教练和陈教练,让这两位资深教练再给我们开小灶补补课。
第一章 安全行车意识
查漏补缺:临路口,提前一脚减速,再一脚刹车最保险
讲到行车意识,或许大家会觉得这个概念很抽象,不过这却是两位教练一致强调的重点。所谓行车意识,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安全行车意识,一个是文明行车意识,其中,前者是最关键的前提。
安全行车意识是必须贯穿在整个驾驶过程当中的。教练们尤其强调的是,莫开赌气车,莫开英雄车。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技术高明,油门往死里踩,在路口和人家比谁起步快,这些都是要不得的。有了这些安全意识,才具备了接下来学习具体行车技能的基础。
安全行车意识包括了很多方面,朱教练提到了他认为最重要,同时又是大部分驾驶者非常缺少的预见性。他说,道路情况是在不停变化的,每秒钟的路况都不同,因此驾驶者应该具有一种“发展的眼光”,关注的不应该只是前车的状况,甚至连前面三四辆车的状况,都必须尽收眼前。
举个例子,马上到一个路口了,这个时候绿灯在跳,马上要变成黄灯。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反应肯定是加速通过。但是如果这个时候你前面有两三辆车,你就千万不要再踩油门了,因为其中的任何一辆都有可能踩刹车,这个绿灯十有八九是过不了的。尤其在这种跳灯的时候,更有必要有预见性地进行提前刹车。临到路口前的制动最好分两步,提前的一脚减速,能让车子慢下来,同时提醒后车,接着再一脚刹车,让车子彻底停下来,这种做法最保险。
除了对前方路况需要有全面的关注,对于横向安全距离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情况下,车辆并排行驶互不影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关注自己和旁边车辆的距离是否安全。尤其是在拥堵路段,车子挤来挤去都不在划定的车道内,这个时候稍不小心就会有刮擦。
第二章 如何学会判断
在行车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很多判断。前方有并排两辆车,中间留下的缝隙是否足够通过?车轮和分道线之间有多少距离?这些都需要判断。平时在驾校里学车时,教练要么用引擎盖上的一条线做参照物,要么直接在车窗上贴一个硬币做参照物。但是在实际操作时,这些参照物都不是最实用的。
车轮距离分道线多远最安全?通常情况下,左轮距离左侧分道线大约60cm即为安全距离。那么,这个60cm又该如何判定呢?老司机一般会选择看看左侧后视镜,根据经验估计车身与分道线之间的距离。但是,对于新手来说,还有一个更保险的办法:开车时平视前方,当看到左边分道线与车子左前角重合,而分道线的延伸线与前挡风玻璃左下角距离10cm左右。这个时候车辆距离左侧车道线大约60cm。
一般来说,判定好左侧位置,整辆车子在车道上的位置就对了。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右侧车轮的位置,来校对车辆与车道的距离。一旦发现引擎盖中央位置与右侧白线重合,这个时候说明车子已经明显偏向右边,需要及时调整。
以上这些判断车轮与路面白线距离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停车,不同的只是其中的一条白线,可能变成了马路牙子,但是判断方法同样奏效。在狭窄路面上判断车子能否通过,用的也是这个方法。将左右障碍物比拟成路面白线,再判断左右轮是否能同时通过并且与“白线”保持距离。当然,这个时候千万别忽视了两个后视镜。
除了通过观察前方来判断左右车距,我们还需要掌握另外一个技巧:用外后视镜来判断前后距离。
用后视镜判断车距,最直接的就是观察后车在后视镜中所占的面积。通常来说,当后车充满后视镜的时候,前后车距离大概只有3米左右,这意味着两车距离很近,此时千万不可以轻易变道。当后车图像在后视镜中占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前后车距大概是5米左右;占到二分之一的时候,前后车距大概是8米左右;占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前后车距在12米左右。
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知道,后车图像在镜中占得越少,两车距离越远,这个时候变道并线的安全系数也会相对高一些。一般来说,后车图像不足后视镜面积三分之一时,再进行变道并线才更安全。
不过,陈教练也提醒我们,就算充分掌握了判断技巧,能够在变道之前进行隐患排除,还是不应该在驾车过程中随意变道。他建议要保持车道,不做毫无目的的变道,不做随意的变道,这样才能真正减少隐患。
通常情况下,左轮距离左侧分道线大约60厘米即为安全距离。
分道线的延伸线与前挡风玻璃左下角距离10厘米左右。
最近更新
热点排行